展览落幕丨光阴的故事:匠心独具、百花齐放、 时光匠心
发布时间:2025-09-08 15:09:23

  

展览落幕丨光阴的故事:匠心独具、百花齐放、 时光匠心

  大连手表工业始于钟表修理,1955年成立了五个修表刻字合作社,几位修表师傅于当年成功试制出第一只“大连”牌手表。此后,凭借着手表工人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研制出第一批本土手表,并逐步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手表品牌。大连手表厂根据市场需求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生产出了日历型手表、女式坤表、石英电子表等十余个品种,上百种不同花色款式,年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只。

  1955年,大连成功的试制出大连第一只长三针17石(钻)手表,命名“大连”牌。

  这只精雅别致的大连牌手表,其拆卸结构采用特殊前卸推离方式,背透机芯夹板上清晰带有“大连17石”标志,及多处可见用于防磨损及避震而手工制造的黄金套筒,在当时那个年代,这只表显得弥足珍贵及奢华。

  商标造型是由5个人形图案环绕组成的一个五角星图标,寓意此表由大连5个修表刻字合作社共同制作出,向党和人民献礼。

  1969年,试制出了大连第一批手表,命名为“渤海”牌。“渤海”牌手表的试制成功为以后大连手表工业的成型及发展,为之后的手表厂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大连钟表修造厂(大连钟表厂)试制出50只“东方红”牌手表,供内部试戴使用,从此揭开了大连生产手表的第一页。

  1971年试制出“小D”牌(“DALIAN”牌)样表供小范围试销。1972年至1973年研制生产“小D”牌统一机芯手表600只。

  1974年开始计划生产“大D”牌手表,截至1975年,累积试产5760只。

  1975年,开始在大连钟表厂基础上于劳动公园绿山脚下选址建厂成立大连手表厂,正式生产“大D”牌统一机芯手表。

  至1979年,大连手表厂共生产“D”牌手表21.3万只,在省内各地推广销售。

  1980年,大连手表厂已形成年产统一机芯男表30万只的能力,被轻工部列为全国38家定点生产厂之一。

  1981年组建大连手表工业公司,改为生产“浪花”牌和“双鱼”牌手表,最后定名为“珍珠”牌手表,生产能力达70万只,值得一提的是手表厂以“珍珠”牌冠名赞助了大连第一支专业足球队。

  “珍珠”牌17占快摆手表已经具有防震,防磁,防水性能。该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400多个网点,销售范围不断扩大。

  大连手表工业公司试制的中国第一只盲人用“珍珠”牌触摸型手表,深受盲人欢迎。

  1982年—1984年又相继生产出“珍珠”牌、“辽海”牌和“双鱼”牌女式坤表。

  大连地区手表工业发展迅速,不仅生产普通型机械男表,还生产日历型手表、女式坤表、日历型坤表、石英电子表等十余个品种,上百个不同花色款式,年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只。大连手表工业公司后期还生产了“赛宝”“沙鸥”牌手表。

  1958年手表生产列入国家计划,由轻工业部统筹规划发展。上世纪70年代左右,中国手表工业飞速发展,一方面原有老厂进一步大规模扩建,另一方面新建了一批手表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西安、青岛等城市更是抱团竞争,互相补益,涌现出“宝石”牌、“双菱”牌、“蝴蝶”牌、“红旗”牌、“紫金山”牌等产品。至1980年,包括地方独立建设的工厂在内,共有68家手表厂,手表年产量达2267万只。

  北京手表工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57年,恒昌仪表厂与长城造钟厂合并成立玄武钟表厂,不久又改为北京钟表厂,试制出一款“首都”牌粗马手表。

  1958年东城区钟表厂试制生产“东城”“北海”“天坛”牌粗机手表,北京崇文钟表修配厂研制出“前门”牌手表,北京海淀钟表合作社试制出“万寿山”牌手表。

  1958年6月19日,由北京手表厂筹备处通过测绘“罗马372型”手表机芯,试制第一批“北京1型(BS1)”手表17只。至1961年北京手表厂建成共累计生产“北京1型”手表3792只,商标为毛体汉字“北京”。

  1962年开始研制生产“”标志的“北京2型(BS2)”手表,5年累计生产15万只。

  1967年改进设计出“北京5型(BS5)”机芯,生产试制出“工农兵”牌手表,之后摆频从18000提高到21600,商标还是“”图案。

  1974年为了出口设计统机20钻机芯,改商标为“双菱”牌。该机芯1980年转到北京手表二厂使用,型号为ZBE。

  北京手表厂是一个多品牌手表厂家,主导产品有“北京”牌、“双菱”牌,还有“燕山”牌、“双城”牌、“菱花”牌、“三环”牌、“长城”牌、“红叶”“牡丹”牌等。该厂是个老厂,产品大量存世。至1974年共生产百万多只。

  武汉手表厂生产的“武汉”牌手表,1980年经部鉴定为国家一级手表,并被评为武汉市优质产品。

  武汉手表厂的主要产品“武汉”牌手表,代号为“ZWH”;“武当”牌手表,代号为“ZWD”。除此之外,还有“白鳍豚”“友谊”“星火”等品牌手表。

  1958年初期,南京钟表计时合作社仿“罗马372型”手表,成功试制 “七一”牌手表。9月,南京紫金山钟表厂成立了手表试制组,开始制造仿罗马型“东风”牌手表。

  1970年,南京钟表厂批量生产9钻细马经济手表,手表商标也由“紫金山”牌改为“钟山”牌手表。至年底,“钟山”牌手表年产量达16万只,南京由此成为我国经济型手表的主要生产基地。

  1976年至1984年,是“钟山”牌手表的鼎盛时期。南京还先后生产了“雨花”“时友”“南京”等品牌手表。

  1960年,安东钟表厂更名为安东手表厂,引进瑞士设备,生产“安东”牌手表2312只。

  沈阳钟表厂原为沈阳市北市区钟表修配社,1958年开始生产表盘,1959年更名为沈阳钟表厂。1961年,仿“罗马372型”机芯试制生产“沈阳”牌17占手表。

  1962年8月24日,沈阳钟表厂与安东手表厂合并,在丹东成立辽宁手表厂。至1965年陆续扩建表厂,购置各种专用设备及仪器,当年试产“辽宁”牌16占仿基洛夫机型手表,1967年又生产“万年青”牌17钻防震手表。

  上世纪70年代后,辽宁手表厂开始独立设计研发自己的机芯,“SL2A型”17钻机芯试制成功,装配“工人”牌手表60只供内部试用,之后正式定名“红旗”牌,开始量产。

  轻工部统一机芯定型后,辽宁手表厂生产的手表花色品种也开始繁多,各种风格的表盘产品陆续上市, “红旗”牌改为“孔雀”牌,形成量产规模。丹东手表二厂主要品牌“青云”牌、“龙凤”牌,丹东手表四厂主要品牌为“春兰”牌手表。

  1958年7月1日前夕,广州东风钟表厂筹建处(广州手表厂前身)试制出长三针“东风”牌21石长三针手表。

  1965年3月,“SG3型”手表通过轻工业部部级样品鉴定,广州手表厂正式成立。1969年生产“广州”牌手表6万多只。

  1975年,广州手表厂统一机芯定型生产,更名为“广州”牌。除此之外还有“岭南”“明珠”“航空”等品牌。

  1958年,西安钟表合作社试制出“陕西”牌手表、“长安”牌17占长三针手表。

  1966年,上海手表厂608车间、上海表带一厂与南京紫金山钟表厂五车间,共400人成立代号“618”的西安风雷仪表厂,承担国内军用计时产品生产任务,生产了当时国防需要的“301航空钟”“304”航空表”“105快艇钟”“203测试钟”,以及各型校表仪、石英钟。

  西安风雷仪表厂与钟表研究所、西安红旗手表厂,联合试制研发了中国第一只“延风”牌电子摆轮手表,并生产了“风雷”牌、“熊猫”牌和“羚羊”牌手表。

  1966年,上海表带一厂搬迁至西安,与一个钟表合作社组成西安红旗手表厂,于1969年试制成功首批 “延安”牌17钻全钢防震手表120只。1972年3月,红旗手表厂建成并投产。

  1978年西安红旗手表厂开始生产“蝴蝶”牌手表,同年3月更名西安蝴蝶手表厂。西安生产的主流品牌为“蝴蝶”牌、“延安”牌手表,同时还有“秦岭”“天山”“玉兰”“西安”“长安”“奥威”“大明宫”“向阳”“宝塔山”和“骊山”牌手表。

  1967年,哈尔滨手表制造厂试制“新曙光”牌手表,1971年试装几种不同机型的“新曙光”牌与“北方”牌手表。

  统一机芯后,哈尔滨手表制造厂先后生产“北方”牌、“云雀”牌、“太阳岛”牌、“冰城”牌、“天时”牌和“天鹅”牌等手表,其中“北方”牌手表占手表生产销售主导地位。

  1956年,青岛第三钟表生产合作社以手工为主仿罗马型试制出一款长三针手表。1957年,孙天孔等用自制设备生产出17钻长三针手表。

  1958年,青岛第三钟表生产合作社成立制表部,人员增加到37人,于当年生产“青岛”牌手表100只。随后成立青岛第一仪表厂,1959年生产新“青岛”牌手表300只。

  1960年,青岛第一仪表厂开始仿制 “上海”牌17钻长三针细马手表并获得成功,定为“青岛”牌“601型”,当年生产手表569只。此后,又生产了“工农”牌防震17钻手表。

  上世纪70年代,统一机芯上马后,青岛手表厂试制出第一批“工农兵”牌17钻手表100只,用于内部试戴使用。随后,先后生产“工农”牌统机手表、“工农兵”牌、“玫瑰”牌、“双喜”牌、“金锚”牌手表及女式坤表,形成年产手表150万只的规模,系全国八大手表厂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手表工业从元配件到机芯,从原材料到外观件,从各种检测仪器到专用设备,已形成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手表产品从极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变成人皆有之的普通日用品,且满足了国家科研、军事等部门的需要。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统一机芯试制研发成功,各地中小型表厂涌现出自己品牌的产品,这些表的外形设计、表盘颜色、表针形状各有千秋,极具时代风采。

  怀表又称挂表、袋表,顾名思义是一种放在胸前口袋里的手表,大多数把它放在口袋里随时查看时间,是通常置于衣服口袋的小型计时仪器。

  1958年4月,中国第一只15钻怀表在上海金声钟表厂试制成功。之后,上海金声钟表厂仿英国“史密斯”粗机怀表投产“钻石”牌粗机怀表,开始量产。1958年5月,上海手表厂试制“上海”牌长三针怀表。

  1969年,上海秒表厂(原上海金声钟厂)将钻石粗机怀表转给扬州钟表厂生产。

  1970年,济南钟表修配一厂试制成功“迎春”牌、“东方红”牌“701型”粗马怀表。

  1971年,扬州钟表厂开始生产“红旗”牌粗机怀表。同年,吉林表厂研制成功“梅花鹿”牌17钻防震怀表。

  国产怀表还有吉林“金鹿”、辽宁“孔雀”、重庆“山城”,哈尔滨“天时”等品牌及各种纪念怀表。

  1960年4月,国家决定由上海金声制钟厂、上海钟厂、烟台钟表厂、天津手表厂、北京钟表厂、南京紫金山钟表厂等16家民用钟表企业承担军用计时器及其原配件的研制和生产。

  1960年,上海手表厂“608车间”成立,专门从事军用计时仪器的研制和生产,产品包括航空时钟、快艇钟、航海天文钟和脉冲计时器等。

  1963年至1965年,国家先后将天津钟表厂改造为兵器工业配套研制生产基地;烟台钟表厂改造为船舶工业配套研制生产基地;上海手表厂“608车间”改造为航海、航空工业配套的研制生产基地;上海金声制钟厂和南京紫金山钟表厂改造为国防通用计时仪器配套的研制生产基地。

  1964年已试制成功一批国防工业急需的计时仪器;上海钟厂航海天文钟、南京空军航测计时表、天津钟表厂航海天文钟、上海金声制钟厂机械式秒表。

  至1978年,我国已经能够根据国防建设需要,独立设计、自行研制新的军用计时器产品,共开发生产出6大类、200多个品种。

  20世纪70年代初,风雷仪表厂(原西安子午钟表厂),与上海手表厂联合试制出少量代号“304”的“上海”牌、“风雷“牌空军计时码表。

  1959年3月,金声制钟厂成功研制“钻石”牌机械秒表,指标刻度为1/10秒,至1961年共生产20325只,嗣后又研制开发指标刻度为1/100秒、1/50秒、1/5秒等10个系列品种。

  1964年,金声制钟厂为海军提供军用计时仪器配套的MS1S型、MS2S型双针秒表。

  1968年,金声制钟厂更名为上海秒表厂,且继续研制用于国防科技的511-516型特殊秒表。

  1980年,上海秒表厂研制开发双柄头的机械秒表,填补国内空白。此后,“钻石”牌秒表成为我国发射通讯卫星的时间指令仪器。

  随着中国手表工业的迅速发展,一些手表工厂开始生产五彩缤纷的彩色盘面手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手表盘面让人目不暇接,这是中国手表工业发展特定时期的一个亮点。

  同一时期,手表的背壳上也出现众多极具中国元素的精美浮雕图案,有革命圣地、名胜古迹、山水美景、江河湖海、名人书法等。

  古人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度来计算时间,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在数千年的光阴流转中,圭表、日晷、水钟、沙漏、钟表等,无一不在诉说着时间的深邃与奇妙。

  “光阴的故事”展览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后手表工业的发展和工匠们奋斗前行的足迹,希望以此激发观众对于时间和手表工业创新发展的探讨和思考,同时,充分感受时间的匮乏和珍贵。

  面对物转星移,如白驹过隙般的光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惜时。时光能带走一切,时光也会给予一切,让我们在展览中感恩时光的馈赠,采撷最美的瞬间!